改革开放, 特别是被确定为全区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以来, 龙胜以“教育发展与经济开发同步, 普教、成教、职教协调发展, 农业、科技、教育有机结合”为指导思想, 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民族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各民族群众文化科技素质逐步提高, 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提高认识, 强化政府行为, 营造一个有利于发展民族教育的大环境
1. 制定发展民族教育的政策法规, 使教育有章
可循。1990 年以来, 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先后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民族教育综合改革方案》、《龙胜各族自治县“两基”规划》等 10 多个政策性文件和法规, 增强发展民族教育的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 促使政府行为到位, 依法兴教, 依法治教风气逐步形成。
2. 建立教育工作责任机制, 明确目标任务。为保证民族教育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和完成, 龙胜建立了教育发展双线目标责任制。一条是县、乡( 镇) 、村党政领导目标责任制; 一条是县教育局、乡( 镇) 教管办、学校领导目标责任制。通过双线责任制, 把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并组成督查组, 定期对乡( 镇) 、学校进行督查。县四家班子建立领导成员联系教育制度, 经常深入学校调查研究,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县委书记郑云涛不仅为学校建设捐款 4000 多元, 还亲自引资 20 万元, 修建了泗水希望小学。
3. 多渠道筹措经费, 确保投入到位。保障和增加投资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我县从1995 年起, 首先将教育经费收归县管, 加强了县政府对教育经费的调控, 使全县的教育事业协调发展, 保证了教师工资按时发放, 稳定了教师队伍。另外,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 实行“五个轮子”( 财政拨款、教育附加、勤工俭学 、社会集资、引进外援) 一起转。1995 年以来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拨款一直保持“三个增长”, 仅1997 年, 全县多渠道筹集改善办学条件经费就达1000 万元。
4. 社会积极参与, 部门齐抓共管。县政府组织
86 个县直单位和企业, 与 86 所学校结对, 并明文规定了结对单位对结对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实施“普九”的责任。乡( 镇) 直属单位也与学校结成对子。结对五年来, 县、乡( 镇) 直属单位共支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经费 460 多万元, 通过结对, 营造了社会各界尊师重教的浓郁氛围。现在, 全县上下办教育的积极性空前高潮。
二、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夯实民族教育基础
1. 办好民族学校( 班) , 加强民族团结。
从 1986 年开始, 龙胜县开始创办民族学校和附设民族班。民族学校( 班) 的办学经费以及学生的部分学习、生活费用由财政拨专款解决, 师资择优配置。根据学生实际和民族习惯, 在教学管理上因材施教, 从而保证了学额和教学质量。为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1998 年, 将龙胜镇初中改为县民族中学, 面向全县招生。
2. 办好女童( 子) 班, 提高民族教育水平。
为有效地解决农村因家庭贫困和重男轻女思想影响造成的少数民族女童入学率低, 辍学率高的问题, 培养更多的妇女人才 , 龙胜县在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女童( 子) 班正常开班, 配备优秀教师和充足的教学设备以确保教学质量, 巩固学额的前提下 , 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 在女童班大力开展了融艺术教育、创新教育、勤工助学为一体的艺术教育与民族刺绣工艺教育等职教渗透实验, 并已逐步在全县小学、初中推广开来,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刺绣水平, 熏陶了审美情趣, 更培养了少数民族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和创新精神。
今年 7 月, 我县第一届女童班的 180 名学生, 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进一步巩固女童入学率, 并深入探索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的新途径, 今秋又开办一个高中女子班, 三个初中女子班, 四个女童班, 使我县女童教育形成了由小学到高中的办学格局。
3. 狠抓教育教学研究,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 , 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我县开展了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际的“目标教学法”, 并通过教学比武和现场观摩会等形式推广开来; 开展了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教学衔接专题研究, 为防止初一学生辍学作了大量的工作; 开展了民族地区教育模式研究, 总结推广了 我县民族学校( 班) 、女童( 女子) 班、寄宿制学校、复式班等成功的办学经验;开展了中小学学科渗透职业技术教育实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 并通过了区、市级鉴定, 圆满结题, 并在全县推广, 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益。
我县于 1995 年在龙胜小学开始的“珠心算”教育实验取得了显著成绩。学生参加国家级、区级“珠心算”比赛 , 获优异成绩, 并有 3 名学生, 1 名教师到日本等国参加比赛和讲学, 县教研室编写的《三算教案集》已供区内其它实验班使用, 确立了我县“珠心算” 在全区的领先地位。目前, 实验班已发展到 92 个, 实验学生 2700 人。
4. 撤并部分村完小, 办好寄宿制学校 。为解决农村学生居住分散, 上学路途远, 学校规模小, 办学效益低的问题, 我县特别挤出资金, 扶持村完小扩大寄宿规模, 撤并部分村完小, 开办多村联办的寄宿制村完小。经过多年艰苦细致的工作, 近年来共撤并村完小 10 个, 现在小学生寄宿达 40 % , 初中生寄宿达90 % 。
5. 加大工作力度, 实施妇女扫盲和扫盲后教育项目。1990 年, 全县 15 周岁以下的青壮年文盲有3872 人, 其中少数民族妇女占 72. 1 % 。针对这一情况, 我县在确保扫盲经费按计划投入的前提下, 大力开展工作。建立了县扫盲培训中心和 10 个乡( 镇) 扫盲培训中心, 配备了经专门培训的专职、兼职教师, 并按计划正常工作; 编写了扫盲对象易于接受的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的 10 多种教材, 如《农民识字山歌》、《农村实用技术》等; 采取了办夜校、搞家教等多种办班形式和民族语、汉语结合的教学方法;还把扫盲与学习民族刺绣工艺、民族歌舞和农村实用种养技术结合起来, 交给群众以致富的金钥匙。1991 年以来, 全县共扫除文盲 3410 人, 其中扫除妇女文盲 3093 人,青壮年非文盲率由 85%提高到 99 % 。和平乡瑶族妇女潘继凤, 扫盲后成为“全国十佳识字女状元”, 是少数民族妇女脱盲的典范。
三、深化民族教育改革, 实施农、科、教结合, 促进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
1. 构建职教培训网络。我县在农村教育改革
中, 逐步构建起一个以县人才培训中心为龙头, 以民族职校和成人中专学校为骨干, 以乡镇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 以农 、林、科技、旅游等部门为后盾的职教培训网络。
2. 办好民族职校。我县作出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解决了职校建制问题, 给职校的教职工上浮一级工资并改善教师的生活环境 , 优化师资结构, 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对职校毕业生给予多方鼓励和支持。办学中, 县职校改革招生制度, 为农村青年提供了入学便利。学习形式灵活多样 , 以龙胜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农林、财会、旅游为骨干专业, 并增加教学内容的科技含量, 使学生毕业后学有所用。现在, 县职校的毕业生已成为促进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土专家”, 成为龙胜人才市场的抢手货。1998 年, 学校通过评估验收成为“自治区示范职校”。
3. 创办多功能学校, 服务农村经济。我县率先把农村小学办成“多功能”学校。白天, 进行全日制教育, 假日或晚上, 对成人进行科技培训和扫盲教育。使成人教育紧密地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瓢里镇壮族农民梁秋恩, 认真学习柑桔栽培技术以后 , 带领群众大搞农业综合开发, 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泗水乡瑶族女青年杨贵妹, 学习了民族刺绣和旅游英语后, 带领姐妹们在细门瑶寨搞起了旅游开发 , 被推荐到“北京国际妇女大会”上作刺绣表演。
4. 改革农村初中办学模式。
一是开办职业寄宿初中班。1998 年, 在边远贫困的乐江乡宝赠片、马堤乡东升片开办了职业初中班, 学生在学习“九义”基本课程的同时, 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习部分农村实用技术, 并加强了生产实习指导, 这一尝试很受当地学生和家长欢迎。
二是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劳动技术课或职业选修课, 因地制宜、有机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 规定初中生必须接受 60 学时的职业技术培训 , 毕业后发给“九义”毕业证书和“绿色证书”。初三年级实施分流, 让那些文化课基础差, 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分流到职业学校学习实用技术, 进行职业技术培训。这些分流学生, 在分流班毕业后, 有的继续求学, 成为职业学校新生, 有的走上社会, 成为龙胜经济建设的有生力量。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 龙胜县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8 年, 经自治区评估验收, 我县提前两年实现“两基”达标, 并荣获“全国扫盲先进县”称号。但是, 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山区特殊条件的制约, 我县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我们将继续努力, 力争把我县民族教育事业再推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