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会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控制质量不但关乎单位日常的工作效率,还直接决定着单位的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但是,就事业单位目前的会计内部控制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阻碍着事业单位的和谐运行。本文主要论述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希望可以为相关单位提供一些参考,从而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运行管理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策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浪潮的兴起,事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开始大力探索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成为事业单位当前的首要任务。会计内部控制是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只有提升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才能确保事业单位有序运行。基于此,事业单位应该对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明确会计内控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将其解决,从而缔造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中的不足之处
(一)相关人员会计管理理念落后,会计内控意识不强
纵观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现状,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相关人员的管理思想层面。首先,从事业单位领导层来说,大部分领导层受到传统管理思想的制约,还在沿用落后的会计管理模式,并没有将内部控制纳入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在这种条件下,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其次,从会计人员来讲,大多数会计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都非常薄弱,意识层面的缺失不但致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积极落实内部控制,还无益于会计内部控制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常态化实行[1]。
(二)缺乏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内控漏洞明显
健全的工作制度是事业单位实现高质量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条件,也是优化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的第一要素。然而,针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现实而言,大部分单位都缺乏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内控漏洞非常明显。首先,在部分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度中,并没有增设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模块,导致员工在执行会计内部控制时无据可依,会计内控工作局面时有混乱。其次,还有部分事业单位虽然建立了相应制度,但是制度内容较为粗略,与自身会计管理需求匹配性较差, 无法为员工提供有效的工作指导,难以发挥制度建设对于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积极影响。
(三)全面预算管理落实不到位,会计内控有效性较低
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主要途径,还是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全面预算管理在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起步较晚,加之相关人员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缺乏科学性,导致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中的落实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能引发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的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现金流可能面临断裂的风险,进而影响单位日常的事务和经济活动。第二,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将会大幅度下降,财务收支管理和会计管理缺乏计划性,势必会削弱会计管理体系应对突发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无法得到保障的,严重者甚至会给单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四)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会计内控流于形式
在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内部控制和审计监督同等重要,实施内部控制措施是基础,跟进审计监督才是强化,只有会计内控和审计监督两手抓,才能真正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质量。然而从事业单位会计内控现状来看,大多数单位都缺乏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会计部门的内控疏漏无法被及时发现、不规范的会计管理行为得不到监督和管控,不但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沦为形式主义,还会严重降低单位整体的运行效率。
二、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
(一)相关人员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强化会计内控意识
目前,阻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效率突破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就是相关人员会计管理观念落后及内控意识不强。针对这个问题,事业单位相关人员应该积极更新会计管理观念,夯实会计内控意识,为会计内控质量的强化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首先, 事业单位领导层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吸纳先进的会计管理理念,明确加强会计内控对于单位长足发展的现实意义,将会计内控设定为现阶段的首要工作,从而以总体部署促进会计内控的有效落实。其次,事业单位领导还应该组织相关会计人员参与专业学习,提升人员的会计内控能力,完善人员的内控意识和责任意识,从而确保会计内部控制得到切实的执行,不断加强会计内部质量。
(二)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弥补内控体系缺陷
鉴于现阶段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各单位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着手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一方面可以弥补内控体系缺陷,另一方面能帮助员工逐渐形成统一的工作标准,从而大幅度提高会计内控工作效率。比如,事业单位可以考虑会计内部控制需求和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制定科学、完整的会计内控制度,进而优化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流程。再比如,事业单位领导层还应该将会计内部控制的各个流程细化分解,为各部门、各岗位人员制定清晰的制度细则,使全体员工都能够各司其职,共同提高会计内部控制效率,不但可以妥善规避不规范的会计管理行为,还能逐步实现精细化的会计内部控制,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长足稳健发展[2]。
(三)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升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
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内部控制所要开启的关键程序,也是确保事业单位资金安全、规避会计管理风险的有力措施。现阶段大多数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落实都不到位,不但容易引发单位的资产风险,还增大了会计内部控制的强化阻力。针对这一不足,事业单位必须把握会计内部控制重点, 大力加强全面预算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账实相符和内部资产资金的均衡配置,另一方面能大幅度提升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从而达成理想的会计内控目标。比如,事业单位应该将所有事务活动产生的经济收支纳入全面预算管理范畴,力求将全面预算管理贯穿于单位会计工作全过程,保证会计管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实现每项资产、每笔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将财务风险限制在最小范围内,从而显著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质量。
(四)成立会计内控审计监督部门,增强会计内控执行力
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绝不仅仅是管理形式上的改变,更关键的是要将会计内控落到单位运行管理实处, 使单位会计管理体系真正突破传统模式的限制,从而助推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浪潮中激流勇进,实现理想的改革目标。缺乏审计监督机制的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容易助长不规范的会计管理风气,进而使国家的资产安全受到重大威胁。基于此,事业单位必须意识到建立会计内部控制审计监督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加紧成立相对应的审计监督部门,一方面可以避免会计内控工作制度被架空,另一方面能增强会计内控执行力,从而以有效的审计监督促进会计内部的强化。比如,事业单位会计部门制定的内部控制方案,必须呈交给审计监督部门进行审查和复议,由审计监督部门评估内控方案的可行性和风险指数,核查无误后才能正式开展会计内控工作。除此之外,审计监督部门还应该全程跟踪反馈会计内控方案的落实情况,保障计划内的工作内容得到切实的执行,防范不规范的会计管理行为,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审计监督对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效力[3]。
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中仍然存在很多短板,但是只要事业单位明确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短板都可以得到妥善的弥补。基于此,事业单位领导层应该秉承开拓进取精神,积极更新会计管理思想、强化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着手建立健全的会计内控制度、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成立审计监督部门,多角度优化会计内控流程,全方位加强会计内控质量,从而引领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改革大潮中勇立潮头。
参考文献:
[1] 阮晓菲.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若干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3):53-54.
[2] 张仁梅.关于如何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经济管理文摘,2021(06):104-105.
[3] 倪珏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策略探讨[J]. 中国外资,2021(02):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