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是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手段,更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云南省临沧市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 茶产业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影响,探讨茶产业助力临沧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欠发达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但茶叶产量的增长率逐年下降。从空间分布来看,茶叶种植 面积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而茶叶产量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茶产业有利于临 沧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部分SDGs 的实现,但在社会维度,对区域层面的SDGs[SDG1.4.1(村路公路硬化率)、SDG3.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SDG10.1.1(城乡可支配收入比)]影响不显著;茶产业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对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SDG1.2.1(脱贫率)、SDG2.1.1(农村 居民恩格尔系数)和SDG8.5.1(乡村从业人数)的影响显著大于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未来,茶产业 可通过构建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数字化以及建设绿色生态茶园为路径,推动临沧市可持续发展 目标的全面实现。
关 键 词: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欠发达山区;临沧市
中图分类号:P9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166(2022)10-0001-13
1 引 言
进入21 世纪,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等全球性危机日益加深,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1]。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2015年9 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正式通过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和 169 项具体目标,要求世界各国到 2030 年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与环境美好的三位一体协调发展,成为继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引[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高度重视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 2016 年发布《中国落实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中国中长期发展规划有机结合, 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创建 10 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搭建以科技创新驱动 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提供可 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特色产业作为促进农村发 展的关键,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均具有积极作用[4],极大地推动了山区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乃至世界正处于实现联合国SDGs 的关键阶段,探究特色产业助力SDGs 的实现路径,不仅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可为快速实现联合国SDGs 提供支撑。
目前,SDGs 研究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5-6]、SDGs 之间的关系[7-8]、SDGs 进展监测[9]以及生态政策[10]、生态系统服务[11]、美丽中国建设[12]、公共支出[13]和采矿业[14]等与SDGs 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方面。例如,Liu 等[10]发现“水土流失防治”“防护林带建设”和“ 湿地保护”是青藏高原林芝地区实现SDGs 的关键项目;Yin 等[15]指出土壤保持服务对SDGs 的进程起着促进作用,并提出应以社会、经济和环境维度的不同需求为导向推动SDGs 的实现;Ofosu 等[16]指出小型采矿业的改善有助于SDG1(无贫穷)、SDG2(零饥饿)和SDG8(体面工作和经济增 长)的实现,且通过创造就业机会、管理劳动力和改善工作环境等方式可促进SDGs 的实现。特色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的长效措施,以及推动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已有研究主要围绕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17-18]、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19]、特色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20]、村庄减贫[21]、区域经济[22]、气候变 化[23-24]以及生态系统[25-26]等的影响展开。例如,马彩虹等[20]指出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对农户收入和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Zada 等[22]发现小型农林业不仅可以提高贫困农户的生计恢复力和当地的经济水平,还可以在小范围内保护生物多样性;Jahan 等[24]则指出可以将发展特色农林业作为减缓气候变化的选择之一;Ahirwal 等[26]发现印度东北部的农户通过种植油棕,显著提高了土壤质量、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总体来看,当前虽在SDGs 进展,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社会及环境等维度的影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 SDGs 的实现路径以及特色产业对SDGs 的影响关注较少。
山区占地球陆地表面积的22%,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超过50% 的世界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态系统服务[27],对全球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自然系统的不稳定性、敏感性和复杂性,山区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生态退化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域。其中,发展中国家近40% 的山区人口被认为易受粮食不安全的影响,贫困发生率较高,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为促进山区可持续发展,第76 届联合国大会将2022 年确定为国际山地可持续发展年,以提高公众对山区可持续发展、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山区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中国是一个山地大国,山地占陆域国土总面积的68.2%,是全球山地占陆域面积比例的2.8 倍。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便、生产方式落后等原因,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 要(2011—2020 年)》中提出的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中有 10 个属于山区,探索有效路径助推山区 SDGs的实现已成为当前我国山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由于山区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产业不仅有助于提高山区农户的收入,更对山区社会发展及生态 环境改善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被视为实现山区可持 续发展的关键手段。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 横断山系怒山山脉南延部分,属于典型的欠发达山 区,是世界著名的茶叶黄金产区,也是中国最大的 红茶生产基地和普洱茶原料基地。2019 年,临沧市被批准以“边疆多民族欠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发展”为 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云 南省首个州市级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近年来, 茶产业作为临沧市主要的特色产业,对区域经济、社 会及环境均产生了较强的带动作用。鉴于此,本文 以茶产业为例,在厘清临沧市茶产业时空演变特征 的基础上,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茶产业对SDGs 的影响,探讨茶产业助力临沧市SDGs 的实现路径,旨在为欠发达山区实现SDGs 提供决策参考。
2 理论机制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框架
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是多种要素作用于区域 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的相对长期复杂的过程[28]。欠发达山区由于受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 化等的影响相对较弱且滞后,乡村可持续发展进程 更为迟缓。“产业”作为人地关系的中介,通常与技术进步和文明形态的变更紧密连接[29],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特色产业作为乡村产业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植于乡村特定资源环境和要素禀赋,融合家庭经营和产业化经营的小众类、多 样性的现代乡村产业,涵盖特色种养、特色食品、特 色制造、特色手工业和特色文化等,其将自然资源、劳动力、村落和生态等物质要素与精神要素相结 合,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和谐和环境美好等多重社会功能[30(] 图1)。
在经济维度,特色产业对农户收入增长和区域 经济发展有着显著影响,其通过挖掘并推广地方特 色农产品种植等,形成地方品牌与产业体系,提高 农地产出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来看, 特色产业可通过培育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 业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带动农户参与发展, 增强农户和区域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还可通过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完善农业体系,优化产业结 构,例如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衍生出观光、休闲和 度假等产业形态,打造区域品牌产品,从而促进农 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
在社会维度,特色产业可带动资金流、商流、技 术流和人才逐渐向农村集聚,通过构建完善的社会 化服务体系,如农业采摘、运输和电商销售等,增加 大量临时性、季节性和长期的就业机会,并为农户 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等服务以提高劳动力专业水 平[31]。同时,发展特色产业有助于针对性地增加公 共投资,完善乡村基础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驱动城乡统筹发展,增强乡村地区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32]。此外,特色产业还可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习惯等,在保护文化的同时提高区域知名度、增强社会凝聚力[33]。
在环境维度,农林特色产业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废物处理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在某种程度上,农林特色产业可使自然资源系统得到修复和强化,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服务和供给价值。其生产要素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子,对改善生存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和防治自然灾害,为二三产业的正常运行和分解消化其排放物产生的外部负效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新型特色产业如康养和乡村旅游等需要配置生态景观资源,从而推动乡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处理和村容村貌整治。
2.2 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2.2.1 研究区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图2),与缅甸交界, 澜沧江、怒江流经其东、西两侧。境内地形地势复 杂,属亚热带低纬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全市辖1 区7 县,面积2.4 万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7.5%。2021 年临沧市常住人口为223.3 万人,除了汉族外,还有23 个少数民族,城镇化率36.0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 196 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图1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Fig.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to promote 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图2 临沧市概况图
Fig. 2 The study area of Lincang
为 2.38。2021 年临沧市人均GDP 为 40 458 元,相当于云南省的70.13% 和全国的49.98%。临沧不仅是世界茶树和茶文化起源中心,也是普洱茶的原产地和滇红茶、大叶种蒸青绿茶的诞生地。茶树是临沧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古茶树群落在境内均有分布,现已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群落有 53 333 hm2,百年以上栽培型古茶园有 7 333 hm2。目前,临沧市获国家生产许可的茶叶加工企业有 277 家,茶叶初制所 4 896 个。2021 年,全市栽培茶园种植面积115 600 hm2,占全国种植面积的 3.2%;毛茶产量153 800 t,其中,红茶33 300 t、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
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NASA)提供的 2010—2020 年MOD13A1 数据产品
(https://ladsweb.modaps.eosdis.nasa.gov),时间分辨率为 16 d,空间分辨率为 250 m。使用MRT 批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裁剪、拼接及投影转换等预处理,形成1~12 月的 NDVI平均值来表征年NDVI值。
2.3 研究方法
2.3.1 模型选择
考虑到样本数量和数据结构,本文采用固定效 应模型分析茶产业的发展对临沧市SDGs 的影响, 模型设定如下:
105 900 t;茶叶产业综合产值达257.91 亿元;茶农达
140 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2.7%。
2.2.2 数据来源
① 人口、GDP、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来自
2011—2021 年的《中国县域统计年鉴》和临沧市各县域2010—2020 年的统计公报。② 茶叶产量及面积、农业产值、乡村从业人员以及初中巩固率等数据来源 于临沧市农业农村局、教育局等相关部门。③30 m 空间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 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http://www. gscloud. cn)。 ④ 归 一 化 植 被 指 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来自美国航
式中:i 表示地区,t 表示年份,yit 为被解释变量,Xit 为
解释变量;β0 表示截距项,μi 是各样本县自身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β1 是模型解释变量的估计参数,表示
每增加1 个单位的茶叶发展水平,相应地y 将变化β1 个单位;β2 表示控制变量的估计参数,Mit 表示控制变量;εit 为随机扰动项。
2.3.2 变量选择
基于区域资源禀赋优势的特色产业,不仅有助于促进山区农民增收,更有助于山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0]。其中,发展特色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值、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极大地帮助了 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从而提高脱贫率和经济发展水 平[22]。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因其乡村根植性与农 户就近就业的需求相契合,特色产业的发展也可为劳动力在乡村就业提供机遇和平台[32],增加乡村从业人数。在其发展过程中,乡村基础设施水平以及 与外界互联互通的能力不断加强,这也为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转型、缩小城乡差距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34]。与此同时,种植茶叶、坚果等特色经济作物 也会提高植被覆盖度、改善空气质量等,为生态环 境的保护做出积极贡献[35]。此外,自然环境和自然 资源禀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宏观基础;高素 质的劳动力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关键性保障; 优良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则为区域可持续发展 提供着有力支撑;优化经济结构也是促进区域可持 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鉴于此,本文以茶产业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 以 2030 年SDGs 中的SDG1(无贫困)、SDG2(零饥饿)、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8(体面工作和 经济增长)、SDG10(减少不平等)和SDG15(陆地生 物)的地方化指标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林地面积表征自然资源禀赋、以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表征公共服务水平、以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表征经济结构、以乡村劳动力数量及高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表征劳动力素质,将人均林地面积、乡村劳动力数量、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和高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作为控制变量,分析茶产业对SDGs 的作用(表1)。
其中,茶叶发展水平用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这
2 个指标衡量。首先,使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指标进 行标准化处理;其次,利用等权重法为指标赋权重, 从而计算每个县的茶叶发展水平指数。
3 茶产业对临沧市SDGs 的影响
3.1 茶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
临沧市是较适宜茶叶规模化、工业化、机械化、标准化生产的地区,且其是具有开发潜力和投资价 值的茶业生产基地。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主产区之一,截至2020 年底,茶园面积达11.01 万hm2,茶叶产量达144 300 t。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茶叶种植面积由2010 年的85 583 hm2 增长至2020 年的110 091 hm2,
表 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ach variable
维度 | 指标 | 变量(地方化指标) | 均值 | 标准差 |
SDG1.1.1(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比例) | SDG1.1.1(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7 751.075 | 3 094.612 |
SDG2.3.1(按农业/畜牧/林业规模分类的每个经济 劳动单位的生产力)
SDG8.4.1(物质足迹、人均物质足迹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物质足迹)
SDG1.2.1(国家贫穷线以下人口的比例)
SDG1.4.1(其家庭可获得基本服务的人口比例)
SDG2.1.1(营养不足发生率)
社会 SDG3.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SDG8.5.1(雇员平均每小时收入)
SDG 2.3.1(农业生产值)/万元
SDG 8.4.1( GDP)/万元
SDG1.2.1( 脱 贫 率 )/% SDG 1.4.1(村路公路硬化率)/%
SDG 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SDG3.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SDG 8.5.1(乡村从业人数)/人
202 644.862
63.456
42.292
70.862
0.455
2.596
155 682.941
140 145.724
35.822
34.512
20.065
0.163
1.580
61 081.736
|
支出或人均收入增长率)增幅为 28.64%。2010—2020 年茶叶种植面积的年均增长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图 3(a)];茶叶产量由
2010 年的 59 392 t 增长至 2020 年的 144 259 t,增幅为142.89%。2010—2020 年茶叶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图 3(b)]。这表明在区域产业政策的推进下,临沧市茶园种植面积不断快速上升, 但茶叶产量的增速却逐渐下降。原因可能是,茶产 业作为临沧市的特色产业,近年来一直是农户维持 生计的主要来源,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政策的带 动下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不断扩大。但部分茶叶 种植区为山区和丘陵,分布较散,生产通道、水利浇 灌设施投入不足,茶园管理机械化程度低,加之消 费者对名山茶的追捧,导致部分茶园处于弃采和半 弃采状态,茶叶产量的增速逐渐放缓。
为了解临沧市茶产业的时空分布特征,选取2010 年、2015 年和2020 年县级尺度的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数据,利用ArcGIS 软件,采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低值区、较低值区、中值区、较高值区和高值 区。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的空间分布变化较明显,总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图4)。其中,高值县区比例变化较大,由2010 年的12.5% 增长至2020 年的50.0%,主要由东北部的凤庆县向南逐渐延伸至临翔区和双江县,呈带状分布。而低值区比 例稳定不变,主要分布在西部的镇康县。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产量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空 间格局变化较大(图5)。其中,高值县区比例由2010年的12.5% 增长至2020 年的25.0%,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凤庆县和云县;较高值县区比例由 0% 增长至50%,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永德县、耿马县、双江县和临翔区,呈团状分布。总体来看,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高值区在凤庆县,低值区在镇康县。主要原因在于凤庆县素有“世界滇红茶乡”之称,该县有75 441 户农户共计33.45 万人从事茶叶产业,茶农户均收入1.81 万元。2021 年,凤庆滇红茶产业联盟成立,有效管控茶园面积21 666 hm2,与133 个茶叶初制所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而镇康县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质茶叶资源,但由于宣传不到位,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牌效应得不到发挥,当前,镇康县已获“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的茶叶企业仅4 户。
3.2 茶产业对SDGs 的影响
3.2.1 基准回归结果
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结果表明,所有变量的VIF 值均小于10,说明模型的解释变量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结果显示(表 2),茶产业对 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SDG1.2.1(脱贫率)、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有显著正向影响,均通过了1%、5% 或10% 的显著性检验。
具体而言,在经济维度,茶产业与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SDG2.3.1(农业总产值)和
SDG8.4.1(GDP)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茶产业发展水平每增加 1%,其分别增长 1.301%、0.758% 和
1.283%。可见,相较于传统产业,茶叶作为高附加值的特色经济作物,撬动并释放了乡村的土地、资本与劳动力,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导致山区农村贫困的各种人、地、业障碍性因素,使得其所依附土地实现快速商品化,有效提升了农户的收入及农业总产值,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axter 等[35]也指出可可、棉花、棕榈树与橡胶等特色经济作物的产业化种植是南亚、东南亚、西非与拉丁美洲等区域经济增长的方式之一。
在社会维度,茶产业与 SDG1.2.1(脱贫率)、
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SDG8.5.1(乡村从业人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茶产业发展水平 每 增 加 1%,其 分 别 增 长 0.772%、0.631% 和
0.001%。这表明特色产业作为产业扶贫手段推行的政治经济运行机制,为农户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山地乡村贫困减缓与农民可持续生计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茶产业对SDG1.4.1(村路公路硬化率)、SDG3.2.1(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SDG10.1.1
(城乡可支配收入比)影响不显著。这表明,临沧市 茶产业的发展对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公共 服务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贡献较小。原因可能在 于临沧市山地茶园较多且分布较散,存在基础设施 建设不到位的情况,同时,茶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发 展缓慢、组织化程度较低,龙头企业总体规模较小, 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完全发挥,一家一户的独立生产 模式仍是茶叶生产的主体模式,导致产品质量安全 难以控制,降低了产业发展水平。因此,在社会维 度,茶产业的发展仅对农户层面影响较为显著,对 区域层面的影响几乎不显著。
在环境维度,茶产业对SDG15.1.1(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起到正向影响,茶产业发展水平每增加1%,其可增长0.043%,主要原因在于茶树作为临沧市的主要树种,种植面积的增加可有效提高森林覆盖度,且目前种植的茶树普遍较矮,保持水分和调节小气候方面的功能较强。这表明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山区乡村整体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生态整体价值的耦合。Bukomeko 等[36]也指出如果设计和管理得当,种植茶叶等作物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适应和减缓局部气候变化。
3.2.2 稳健性检验
首先,为避免实证结果因选择特定变量而出现偶然现象,运用替换变量法将茶叶产量替换为茶叶种植面积。其次,为了排除估计方法对回归结果的影响,选用混合效应模型最小二乘估计(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对结果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
3 和 表 4 所 列 ,茶 产 业 对 SDG1.1.1、SDG1.2.1、
SDG2.1.1、SDG2.3.1、SDG8.4.1、SDG8.5.1 和SDG15.1.1
仍然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认为通过了稳健性检验。
表 2 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Table 2 Estimation results of panel fixed effect model
变量 | 模型1 SDG1.1.1 | 模型2 SDG1.2.1 | 模型3 SDG2.1.1 | 模型4 SDG2.3.1 | 模型5 SDG8.4.1 | 模型6 SDG8.5.1 | 模型7 SDG15.1.1 |
茶叶发展水平人均林地面积乡村劳动力资源
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第一产业占GDP 比重
高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比例
注:*P<0.1 ,**P<0.05 ,***P<0.01 ;括号中 t 为统计量。
3.2.3 异质性分析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茶产业的发展对区域SDGs 进展的影响效应也可能存在区域性差异,因此,本文进一步探究茶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驱动作用。采用GDP 表征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均值为界把总样本划分为高、低2 组。
结果显示,茶产业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SDGs 的影响存在差异(表5)。
在经济维度,茶产业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
对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2.91) 显 著 大 于 经 济 发 展 高 水 平 地 区(1.15),而 对
SDG2.3.1(农业总产值)和 SDG8.4.1(GDP)则相反。这表明茶产业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对农户收入的促进作用更强,但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对农业总产值和GDP 的促进作用更强。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和建立品牌等手段,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而经济发展较差区域约束着茶产业发展,但可为贫困农户提供增收渠道,提高人均收入。
表 3 稳健性检验回归结果
在社会维度,茶产业在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对SDG1.2.1(脱贫率)、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 数)和SDG8.5.1(乡村从业人数)的影响显著大于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茶产业发展水平每增加1%,其分别增长1.072%、0.251% 和0.023%。原因可能是, 临沧将茶产业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在贫困地区推广,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茶叶协会+党支部+农户+贫困户”和“茶叶大户带贫困 户”等多种茶叶助推脱贫攻坚机制。同时,茶产业 的发展促使山区原本种植传统作物的贫困户以及 被临时雇佣为采茶者的劳动力成为了茶叶的生产 者[37]。由此可见,茶产业的发展可促进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的农户优化生计方式,是重要的减贫手段之一。
在环境维度,茶产业在经济发展高水平地区对SDG15.1.1(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的影响 大于经济发展低水平地区。这表明经济发展水平 较好的地区,对茶树资源的利用也更强,且其从狭 隘的“土地资源”拓展到了整体的“自然资源”,更注 重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和谐统一,实现 了绿色发展要求。而某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区域, 虽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特色的农林牧等标志 性产品,但由于缺少产品的文化支撑和科技赋能, 无法形成经济实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可从农产品及乡村社会 文化等方面入手,探索当地发展潜力,通过对特色 地理产品的生态保护,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带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4.1 构建茶叶全产业链
临沧市茶产业链覆盖种植、加工、销售、旅游和 服务等行业,产业基础面广而不厚,产业的高附加 值潜力未得到释放。对此,可构建茶叶全产业链, 通过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在 生产环节,科学划定茶叶种类的生产优势区,完善 田间道路、蓄排设施和电力设备等配套设施。同 时,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在加工环节,抓好龙头企业培育,减少一家一户的 独立经营模式以推动标准化生产。可建设茶叶精 深加工中心,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加快推进新式 茶饮、含茶食品以及茶元素化妆品等产品的研发与 生产。在流通环节,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 农产品认证,可围绕昔归古树茶文化和马帮文化主 题,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产品特性突出的区域公用 品牌,并积极推进茶旅融合、网络宣传等模式。同 时,应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如提高基础 设施覆盖率、加大医疗卫生投资等缩小城乡差距。
4.2 推动茶产业数字化
临沧市茶产业大多以分散化和粗放化经营为 主,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导致茶叶品牌 建设较为薄弱,发展受阻。对此,应支持互联网、物 联网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茶产业的广泛应用。首先,可通过现代“产业互联网”技术,构建多维度 场景的特色茶产业链,如“种植、生产、包装、物流、分销、文旅”产业链,使顾客可以在网络平台及时查 看茶叶的生长情况、生产环境等。其次,可通过开 设数字化茶厂推动茶叶生产标准化,使茶叶从鲜叶 摊青、杀青到自动烘干这一生产线实现从人工控制 向自动控制的转变,茶叶加工全程实现智能化、标 准化、规模化和清洁化。此外,还可开发茶产业相 关的应用,例如,构建基于国内国际茶叶的“市场数 据、供给数据、销售数据、消费数据、客户数据”等细 分行业的大数据商业应用,或构建茶叶从农户种植 到生产物流、从分销到消费的全过程分布式数据记 录的商业应用,实现SDGs 综合评估与可视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4.3 建设绿色生态茶园
当前,临沧市茶园生态价值实现路径单一,生态 水平与经济效益未实现挂钩,且有机茶园的比例较 低,绿色种植水平难以符合茶叶市场消费升级的要 求。因此,可构建绿色生态茶园以进一步提高生态 价值。首先,应优化茶园内部物种结构,构建山地立 体茶园,合理配置生态位,从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积极推广绿色科学的技术模式,适当选用茶叶 专用肥和有机肥,禁用生长调节剂等。其次,深入茶 区进行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的技术培训,引导茶农 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更替农药和生物农 药。此外,还可依靠科技创新建设智慧管理茶园,如 动态监测茶园的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含量和病虫 害情况等,结合系统预警模型对茶叶远程监测与诊 断,保证茶叶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图6)。
5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临沧市为例,在分析2010—2020 年临沧市茶产业时空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茶产业对SDGs 的影响,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茶产业助推SDGs 实现的具体实施路径。得出以下结论:
(1)2010—2020 年临沧市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茶叶种植面积总体 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态势,茶叶产量总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空间格局变化较大。
(2) 发展茶产业有助于临沧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维度部分SDGs 的实现。在具体目标中,茶产业对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SDG1.2.1( 脱贫率)、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SDG2.3.1(农业总产值)、SDG8.4.1(GDP)、SDG8.5.1(乡村从业人数)和SDG15.1.1(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 临沧市茶产业在不同经济水平区域对
SDGs 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茶产业在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SDG1.1.1(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SDG1.2.1(脱贫率)、SDG2.1.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SDG8.5.1(乡村从业人数)的影响显著大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而在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
SDG2.3.1( 农 业 总 产 值)、SDG8.4.1(GDP)和
SDG15.1.1(森林面积占陆地总面积的比例)的影响显著大于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
(4) 未来,临沧市可依据茶产业发展优势,以构建全产业链、推动茶产业数字化以及建设绿色生态
茶园为着力点,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协同发展,从而助推SDGs 的实现。
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对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以及生态环境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茶产业为例,在分析临沧市茶产业时空分布 特征的基础上,开展了特色产业对欠发达山区实现
SDGs 的作用,但限于资料的可得性,仅分析了茶产业对部分SDGs 的贡献,未系统分析茶产业对SDGs 的作用过程与作用机理。未来,将深入开展特色产业与SDGs 的内在逻辑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一步为山区乃至世界快速实现SDGs 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WU Dafang,HU Yue,LIU Yanyan,et al.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development intensity and resources-and-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core cities in Pearl River Delta[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20,35
(1):82-94[. 吴大放,胡悦,刘艳艳,等 .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
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分析:以珠三角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1):82-94.]
[2]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 Our common future[R].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 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 Unit‐ ed Nations,2015.
[4] WANG Muxin,PANG Deliang.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in‐
dustrial policy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of enterprises[J]. Economic Review Journal,2019(12):116-123[. 王睦欣,庞德良. 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及其推进路径研究[J]. 经济纵横, 2019(12):116-123.]
[5] WANG Penglong,GAO Feng,HUANG Chunlin,et al. Prog‐ ress on sustainable ci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SDGs[J].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2018,33(5): 784-792[. 王鹏龙,高峰,黄春林,等. 面向SDGs 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 遥感技术与应用,2018, 33(5):784-792.]
[6] SHAO Chaofeng,CHEN Sihan,GAO Junli,et al. Design of China’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ased on the SDGs[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 ronment,2021,31(4):1-12[. 邵超峰,陈思含,高俊丽,等 .基于SDGs 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4):1-12.]
[7] WANG Hongshuai,LI Shantong. Analysis of relationship types
amo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1,31(9):154-160[. 王红帅,李善同. 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关系类型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9):154-160.]
[8] WU X,FU B,WANG S,et al. Decoupling of SDGs followed by re-coupling 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gresses[J]. Na‐ ture Sustainability,2022,5:452-459.
[9] LU Shanlong,JIA Li,JIANG Yunzhong,et al.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of united nations SDG 6
(clean water and sanitation) target[J].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21,36(8):904-913[. 卢善龙,贾立,蒋云钟,等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6(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监测评估:进展与展望[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
(8):904-913.]
[10] LIU X X,ZHAO W W,LIU Y X,et al. Contributions of eco‐ logical program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Linzhi,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a mental map perspective[J]. Ecologi‐ cal Engineering,2022,176:106532.
[11] WOOD S L R,JONES S K,JOHNSON J A,et al. Distilling the role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Ecosystem Services,2018,29:70-82.
[12] CHENG Qingping, ZHONG Fanglei, ZUO Xiaoan, et al.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Heihe River Basin combining beautiful China with SDGs[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2020,40(1):204-214[. 程清平,钟方雷,左小安,等. 美丽中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结合的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 中国沙漠,2020,40(1): 204-214.]
[13] CRISTÓBAL J,EHRENSTEIN M,DOMÍNGUEZ-RAMOS A,
et al. Unraveling the links between public spending and Sustain‐ able Development Goals:insights from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1,786(2):147459.
[14] HILSON G,MACONACHIE R. Artisanal and small-scale min‐ ing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opportunitie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sub-Saharan Africa[J]. Geoforum,2020, 111:125-141.
[15] YIN C C,ZHAO W W,PEREIRA P. 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underpi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2022,33:e01974.
[16] OFOSU G,SARPONG D. Mineral exhaustion,livelihoods and persistence of vulnerabilities in ASM setting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22,92:154-163.
[17] YANG Yadong,LUO Qiyou,LUN Runqi,et 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ynamic mechanism of rural advantageous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analysis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20,41(12):61-73[. 杨亚东,罗其友,伦闰琪,等. 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研究:基于系统分析的视角[J]. 农业经济问题,2020,41
(12):61-73.]
[18] ZHENG Zhilai. Development path innovation of targeted pover‐ ty alleviation with industry with ethnic features in minority na‐ tionality areas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et + ”[J]. Con‐ temporary Economic Management,2018,40(7):35-39[. 郑志来 .“互联网+”视角下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发展路径创新[J]. 当代经济管理,2018,40(7):35-39.]
[19] WU Nalin,LI Li,LI Erling,et al. The spatial continuity of
specialized plantation:a case study of raspberry farm in Fengqiu County, Henan Provinc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38(3):428-436[. 吴娜琳,李立,李二玲,等. 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J]. 地理科学,2018,38(3):428-436.]
[20] MA Caihong,YUAN Qianying,WEN Qi,et al. Impact of ag‐ ricultur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farmers’ livelihood: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four migrant villages in Hongsibu District, Ningxia[J]. Progress in Geography,2021,40(5):784-797.
[马彩虹,袁倩颖,文琦,等. 乡村产业发展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
(5):784-797.]
[21] SANTIKA T,WILSON K A ,LAW E A,et al. Impact of palm oil sustainability certification on village well-being and poverty
in Indonesia[J]. Nature Sustainability,2021,4:109-119.
[22] ZADA M,SHAH S,CAO Y K,et al. Impact of small-to-medi‐ um size forest enterprises on rural livelihood:evidence from khyber-pakhtunkhwa,Pakistan[J]. Sustainability,2019,11
(10):2989.
[23] KHANAL U,WILSON C,RAHMAN S,et al. Smallholder farmer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nd its potential contribu‐ tion to U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of zero hunger and no poverty[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21,281:124999.
[24] JAHAN H,RAHMAN M W,ISLAM M S,et al. Adoption of
agroforestry practices in Bangladesh as a climate change mitiga‐ tion option:investment,drivers,and SWOT analysis perspec‐ tives[J].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2022,7:100509.
[25] KNICKEL K,MARÉCHAL A. Stimulating the social and envi‐ ronmental benefit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an EU-based comparative analysis[J]. Land Use Policy,2018,73:320-330.
[26] AHIRWAL J,SAHOO U K,THANGJAM U,et al. Oil palm agroforestry enhances crop yield and ecosystem carbon stock in northeast India: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J]. Sustainable Production and Consump‐ tion,2022,30:478-487.
[27] GERLITZ J Y,MACCHI M,BROOKS N,et al. The Multidi‐ mensional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Index—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livelihood vulnerability to change in the Hindu Kush Hi‐ malayas[J]. Climate and Development,2017,9(2):124-140.
[28] DING Jianjun,WANG Zhang,YU Fangwei,et al.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drives the process and mechanism of rural reconstruction:a case study of Shibadong Village[J]. Acta Geo‐ graphica Sinica,2021,76(10):2 568-2 584[. 丁建军,王璋,余方薇,等 . 精准扶贫驱动贫困乡村重构的过程与机制:以十八洞村为例[J]. 地理学报,2021,76(10):2 568-2 584.]
[29] DING Jianjun,LENG Zhiming. Regional poverty analysis in a
view of geography science[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73(2):232-247[. 丁建军,冷志明.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J]. 地理学报,2018,73(2):232-247.]
[30] YANG Zhiliang,JIANG Anyin. Inclusive connection and its path of small farmers and industries with rural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21,20(2):249-255[. 杨志良,姜安印. 小农户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包容性衔接及其路径研究[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21,20(2):249-255.]
[31] YANG Jin,XU Chen,ZHU Hong. Placeness reconstru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local industry:a cultural economic geo‐ graphical study of the jadeware industry in Yangmei Village[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2020,40(3):374-382.[杨槿, 徐辰,朱竑 . 本土产业发展视角下的乡村地方性重构:基于阳美玉器产业的文化经济地理分析[J]. 地理科学,2020,40
(3):374-382.]
[32] ZHONG Yiping,TANG Linren,HU Pingbo. The mechanism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 ism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demonstration counties of lei‐ 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20(7):80-98[. 钟漪萍,唐林仁,胡平波. 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机理与实证分析: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20(7):80-98.]
[33] ZHU Qizhen. The village industry in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of industrial prosperity
[J].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8,35(3):89-95[. 朱启臻.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产业:产业兴旺的一种社会学解释[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8,35(3):89-95.]
[34] WANG Ruifeng,LI Shuang.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a case study based on ‘top ten model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in China[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 agement,2022(2):24-36[. 王瑞峰,李爽. 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基于全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22(2):24-36.]
[35] BAXTER R E,CALVERT K E. Estimating available aban‐ doned cropland in the United States:possibilities for energy
crop production[J].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 ographers,2017,107(5):1 162-1 178.
[36] BUKOMEKO H,JASSOGNE L,TUMWEBAZE S B,et al.
Integrating local knowledge with tree diversity analyses to opti‐ mize on-farm tree species composition for ecosystem service de‐ livery in coffee agroforestry systems of Uganda[J]. Agroforest‐ ry Systems,2019,93(2):755-770.
[37] YIN Duo,ZHU Hong. The mechanism and comprehensive ef‐
fec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ith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in typi‐ cal mountainous rural areas of Yunnan Province:a case study on the production of special cash crop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22,77(4):888-899[. 尹铎,朱竑. 云南典型山地乡村农业扶贫的机制与效应研究:以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为例
[J]. 地理学报,2022,77(4):888-899.]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Help Realize SDGs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A Case Study of Lincang City,
Yunnan Province*
ZHAO Xueyan1, WANG Helin1, GAO Feng2, WANG Penglong2, WANG Bao2
(1.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China;
2. Lanzhou Information Center,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istic industries is not only a key mean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society and environment. Taking Lincang City, an innov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of the 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genda as the case study area. Using the fixed effect model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tea industry on SDGs, and discusses the realization path of SDGs assisted by tea industry, aiming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DGs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The results show: ① From 2010 to 2020, both the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of tea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e growth rate of tea yield decreased year by year.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tea planting area was generally “high in the east and low in the west”, while the tea yield was generally “high in the north and low in the south”.② The tea industry is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some SDGs in the economic,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of Lincang City, but in the social dimension, it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DGs at the regional level. ③ The effects of tea industry on SDG1.1.1, SDG1.2.1, SDG2.1.1 and SDG8.5.1 in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a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in the high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reas. ④ In the future, the tea industry can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alization of SDGs by constructing the whole industry chain, promot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ea tourism and building green and ecological tea gardens.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Implementation path;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Lincang City.